先天性食管闭锁

先天性食管闭锁

概述:先天性食管闭锁和气管食管瘘简称先天性食管闭锁,是新生儿期消化道的一种严重发育畸形。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,男女发病无差异,主要表现为患婴喂养就出现呕吐、青紫、呛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,食管闭锁的发病率各国不一,芬兰为1∶2440,美国和澳大利亚为1∶4500。Harris等人(1995)提出此病在非白种人中发生率非常低,仅占每10000出生儿中的0.55,而在白种人(美国加利福尼亚)则可达每10000名出生儿中1.0。本病平均发生率为每万名出生儿中2.4。男女之比为1.06∶1。有的报告认为随母亲年龄增长,发生率也略有上升趋向。肠闭锁的婴儿中双胎发生率高,而食管闭锁病例中的双胎发生率约6%(正常大致为1%)。染色体异常也相对发生率高,占总食管闭锁病例的6.6%,这些畸形包括染色体三体13、18综合征和VACTERL伴发畸形。国外统计发病率为1/3000~1/4000。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外科的发展,先天性食管闭锁出生体重>2500g以上无其他严重畸形患儿治愈率已达98%以上。

病因

病因:食管闭锁的病因尚不清楚,可能与遗传因素、炎症或血管发育不良等有关。
    1.基因遗传  尚未完全证实,但部分临床资料提示,食管闭锁的后代可有同样的畸形。临床资料报道的102例食管闭锁中有9%是双胎的食管闭锁,已有多篇报告在食管闭锁病例中发现染色体异常,这可能为食管闭锁基因,其变化的区域为:3pter→P21,4pter→p15,4q31→qter,5q31→qter,6q13→q15,14q32→qter,18p,与18q(p=染色体短臂,q=长臂,ter=终末端)。
    2.环境致畸  也有分析,如在妊娠期用雌激素和沙利度胺,或母亲患有糖尿病者均有影响。
    3.食管闭锁中可能也存在着细胞与细胞间物质、迁移等问题  有些学者采用生化、细胞学与遗传分子学等方法做过探索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根据胚胎学学说,食管闭锁系胚胎发育3~6周发生障碍所致,孕3周时在前肠管两侧外面,各出现一条纵沟,而在其腔面相应出现两条纵嵴,当两条纵沟逐渐加深时,纵嵴就愈来愈近,最后两条纵嵴会合,将前肠分为两个管道,腹侧为呼吸道,包括喉、气管和肺,背侧为食管。气管与食管的分隔是由尾侧向头侧进行。原始食管在5~6周时内胚层上皮增殖,管腔暂时闭塞,称实心期。以后实质组织中出现许多空泡,空泡相互融合使管腔又贯通,称空心期。如果此时因某种原因造成部分空泡不融合,即出现食管闭锁。另外,在前肠分隔过程中,两条纵沟某处不会合,或斜向会合,或分隔延迟,则出现气管食管瘘。此外,孕6周食管环肌层发育,继而迷走神经出现,孕7周来自主动脉的血管出现,孕9周可见食管纵肌层,起初食管内有纤毛,到孕10周被复层鳞状上皮代替。O’Rahilly和Muller(1984)据100例人胚胎分析,推测了正常和异常的呼吸系、食管的发生,部分改变了上述观点,他认为卵黄囊是大部分消化管发生的部位,于排卵后9~13天即已注意到;20天大多数胚胎有一前肠出现,22天前肠腹侧形成纵形嵴,26天形成肺床,再隔2天(28天)肺床与消化管分隔,且很快变成一对自头端下降到前肠腹侧间充质内。这部分间充质将成为位于呼吸与消化管之间连接的气管食管间隔,后者发育为这两个管壁间的正常分隔组织。O’Rahilly提出的学说,对进一步探讨食管闭锁的病因、发生、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绝大多数食管闭锁新生儿出现症状在出生后几小时,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,特别是最常见的Ⅲ型食管闭锁,生后即表现唾液过多,泡沫状唾液可从口角溢出,也可从口鼻大量涌出。有的患儿在第1次喂养即出现呛咳,奶水从口鼻涌出,患儿呈明显呼吸困难,鼻扇并阵阵青紫,这是由于奶和唾液充满食管上段盲袋后,反流入气管及支气管的结果,此时如能迅速充分吸净盲袋中的奶汁和黏液,患儿情况会很快好转,此后每次喂奶均可发生同样症状。检查可发现两肺有明显痰鸣音,深吸气时可闻细湿啰音,合并肺不张则有叩诊浊音,临床上表现似吸入性肺炎。由于肺炎是双重原因,不及时处理则病情迅速恶化,短期内发生生命危险。国内常用食管闭锁的分型(表1)。
    以上5型中以Ⅲ型最为多见。
    腹部体征可以帮助区分是哪一型食管闭锁。Ⅲ型由于大量气体从食管气管瘘进入胃肠道,腹部呈饱满,而Ⅰ型食管闭锁由于食管与气管无瘘相通,腹部平坦或干瘪。此外患儿可有正常胎便,由于不能进食,2~3天后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肺部并发症是食管闭锁最常见的并发症,尤其是Ⅲ型食管闭锁。食管近端闭锁使唾液吞咽困难,导致大量唾液积聚在盲袋内,通过会厌反流入气管及支气管,造成吸入性肺炎肺不张。如远端食管与气管有瘘相通,初生时吸入的羊水(胃液)呈碱性,几小时后转向高酸度,pH值可降至1.3~1.5,且新生儿多数有胃食管反流,这样高酸度的胃液可经过食管气管瘘进入呼吸道,引起化学刺激性肺炎。以上两种因素造成患儿肺炎的出现既早又危重,很难治愈(图1)。
    其次,由于食管气管瘘,大量气体充满肠腔,引起腹胀,膈肌升高,严重影响新生儿通气量,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。个别患儿同时合并消化道梗阻,如十二指肠闭锁、肛门闭锁,致使近端肠管更扩张,使呼吸障碍更严重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  1.超声检查  产前超声检查可见有胎儿胃泡小,甚至于缺如,母体羊水增多。但超声检查敏感性仅42%,阳性正确率约56%。
    2.X线检查 是最简单的诊断方法,从鼻腔或口腔插入胃管,在10~12cm处受阻,将胃管向外拔出2~3cm,作胸腹正位或右前斜位片,即可明确诊断。注意拍X线片应拍胸腹片,以便分辨是哪型食管闭锁。肠内有气则证实食管远端有瘘,多为Ⅲ型及Ⅳ型;肠内无气则证实无瘘,多为I型。并注意有无液平面及有无肠梗阻。观看肺部情况时注意肺炎轻重,有无肺不张,并除外心脏、大血管、脊柱及肋骨畸形如插管仍不能确诊,可用少量30%复方泛影葡胺(泛影葡胺)注入近端食管造影(因钡误吸入肺后很危险,一般不用钡剂造影)检查其盲端位置及有无瘘管,有时合并有近端的食管瘘易被漏诊。
    3.食管镜检查  可以对食管闭锁进行定位,并能观察是否合并有食管气管瘘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母亲有羊水过多史,生后短期内出现口吐泡沫,第1次喂养就出现呕吐、青紫、呛咳和呼吸困难症状,此时应立即用吸管吸净口腔分泌物,情况好转即应考虑有食管闭锁的可能。并行X线检查诊断不难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;所有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变;喉食管裂畸形;神经性吞咽困难;胃食管反流等。

治疗

治疗:手术治疗为主。手术方法有经胸与胸膜外两种径路。术中食管近端内胃管指示很易找到,它多在上纵隔与脊柱间,轻轻分离食管与气管间组织,将其向上游离至胸腔入口,此步骤要格外小心,以免意外分破气管。食管远端通常正好在奇静脉的下方,由于其特殊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,不可过多分离,勿损伤或切断迷走神经,以防术后胃功能障碍。食管气管瘘切断或结扎后与近端食管做侧-端吻合,尽量在无张力下行食管端-端单层吻合。在食管吻合过程中遇到有张力的情况下,可环形肌切开延长了食管近端减少张力。将胃管作支架引入远端食管内,缝合前壁4~5针,不拔除胃管,出现吻合口瘘则作喂养用。胸膜外不放引流管。单层端-端吻合远较端-侧吻合术后吻合口瘘或瘘管复发的发生率低。胸膜外径路的优点:对肺脏挫伤小,术后肺炎恢复快,如有吻合口瘘,经禁食、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治疗可保守自愈。至于手术途径经胸腔还是经胸膜外,各家看法不一,有人统计两者对死亡率影响无显著差异(图2)。
    治疗长段食管闭锁,包括Ⅰ型、Ⅱ型、Ⅲa型及高危食管闭锁(有重症肺炎的早产儿或其他严重畸形)的手术方法,除上述Livaditis食管肌层环形切开术外,还可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:
    1.延期食管吻合术  即先做胃造口术。一期吻合的最佳时间最好在食管端自然增长是在生后第8周内,此时食管增粗肥厚,同时两端接近。术前须行食管扩张,临床报道的扩张方法有水银袋扩张法、橄榄球状扩张条在全麻及透视下扩张法(改良的Rehbein法)、微型电磁石经胃造口向上伸展食管远端法等。美国有人采用穿线法即远、近端用1条线穿通,线的两端分别从口腔和胃造瘘口拉出,每天拉动穿通线,逐渐加粗此线,在食管两端间形成纤维隧道,再慢慢扩张上皮化的新食管。
    2.分期食管吻合术  有两种方法:传统做法是左侧颈部食管造瘘,在6个月至1岁时做结肠或胃管代食管手术。第2种为胃转移行食管替代术即将胃提入胸腔重建食管。
    3.1962年对高危患儿采用分期手术的概念  如先做胃造口及胸膜外食管气管瘘结扎,近端盲袋持续吸引,肺炎好转再做食管吻合术,但近10年来很少用以上方法。
    4.手术后处理  基本同术前,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,吸痰导管进入长度短于7~8cm,以免损伤吻合口形成瘘,术后5天做食管造影,口服复方泛影葡胺(泛影葡胺),看有无吻合口瘘,没有瘘即可经口喂养。

预后

预后:食管闭锁术后预后判断多按照Waterston(1953)与Spitz(1992)的标准评估,许多专科医院也都有自己的评估经验。芬兰总结30年治疗食管闭锁500例,其中体重少于2500g无其他畸形患儿的成活率为88%,他们认为目前死亡的重要原因是伴发其他严重畸形。1993年Alexander报道体重少于2000g伴有严重肺炎的高危患儿,应用分期修补成活率达80%以上。国内食管闭锁的治愈率偏低,1996年Brown提出用食管闭锁距离分类来反映手术效果,把患儿分3型:长距离>3cm,中距离1~3cm,短距离<1cm,提供了又一种评价预后的有用方法。

预防

预防:对伴羊水过多的孕妇应警惕先天性畸形发生的可能。羊水穿刺造影和羊水甲胎蛋白、乙酰胆碱酯酶同时升高有助于产前诊断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流行病学

病因

发病机制

临床表现

并发症

实验室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

诊断

鉴别诊断

治疗

预后

预防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